台中掀都更潮 原屋主、建商、新買家準備好
2024-06-04
上個月初4月3日大震過後,在餘震不斷、驚魂未定的氛圍中,都更危老議題不意外地又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。要知道台中隨著土地開發價值的飛漲,都更件數已經超越新北,成了緊追在台北市之後的第二都更大城了。但談到都更,有些「人」的問題,我想就我所接觸過的「都更危老建商」、「原屋主」、「買都更宅的消費者」三種視角立場,讓大家各自細品。
首先是,都更建商跟原住戶間的攻守過招,往往取決於建商品牌大小。大建商深知原屋主們,很寄望「品牌光環」加持後的房價,畢竟社區名字掛上一家上市建商還是豪宅建商的名號在前面,遠比掛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建商名字,值錢的多,也因此,大建商往往姿態比較高、不容易放條件;相反的,不太有名的小建商,為了在自己業績表上增加一筆整合成案的實績,一案接一案慢慢做大品牌,對原屋主在建材升級、分配比例上的要求,往往有更大的彈性去配合,畢竟是有求於人。
再來,是原屋主跟地主的視角。因為都更往往讓房價倍翻,就像中樂透,自然會有一小部分貪得無厭、自私自利,肖想趁火打劫狠撈一筆的屋主,堅持當那個硬撐到最後,拗到最優渥分配條件的釘子戶。但更多「抗拒都更」的長輩們,他們不是不想都更,只是他們顧慮的更務實:結構更安全沒錯、有電梯更方便更不用爬樓梯折騰膝蓋沒錯,但…3房變2房,沒辦法全家一起住,沒辦法有房間讓兒子女兒帶孫子回來有地方睡,而且每個月突然多出來5、6千塊的管理費要繳,等於吃掉他老人年金、勞退月領金的一大塊。而且這大輩子都住蛋黃區成熟商圈,都更後居然因為供養不起管理費,或空間縮水,只能搬去自己不熟悉的蛋白蛋殼區,豈不諷刺。當然,老房子乘載的感情跟回憶,比如長大成人的兒孫幼時在牆上塗鴉,早先離開的老伴在屋裡留下的生活痕跡,就像《天外奇蹟》死不都更的卡爾爺爺那樣,有他自己的難以割捨。
最後,是買都更案的購屋族,這是一群用最新,也是相對高的價格住進社區的住戶,經濟狀況多數是比舊屋換新屋的原住戶好。偏偏開第一次開區分所有權人大會,和未來管委會開會時,你會碰到要求一坪管理費不能超過50塊的原住戶,希望立面燈光計畫跟公設區域,晚上都不要開燈,避免公用電費用太多導致管理費要上漲,最好保全秘書也不用請,榮民杯杯以前打過共匪,他自告奮勇下海當管理員,豈不美哉…這些瞎事,絕對會讓預售時以為自己花得起錢買高級社區,也繳得起一坪100多塊管理費,要來享受豐富公設和地標建築的新住戶,頓時傻眼。基地大的,或許還能蓋個兩棟,把原住戶跟新買家分開,基地只夠蓋一棟的,建商交屋之後,往往只能兩手一攤,請你們兩廂自己看著辦。